冒泡排序(Bubble Sort)
工作原理
冒泡排序通过不断地交换相邻的未按顺序排列的元素,使较大的元素逐渐向数组的末尾“冒泡”,从而实现排序。
- 比较相邻的元素: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(升序排序),则交换它们的位置。
-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的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。这样,最后的元素应该是最大的数。
- 重复步骤1-2,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。
Java实现
public class BubbleSort {
/**
* 冒泡排序算法
* @param arr 要排序的数组
*/
public static void sort(int[] arr) {
int n = arr.length;
boolean swapped;
// 遍历所有元素
for (int i = 0; i < n - 1; i++) {
swapped = false;
// 最后的i个元素已经在正确的位置,无需检查
for (int j = 0; j < n - 1 - i; j++) {
// 如果当前元素大于下一个元素,则交换它们
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
swap(arr, j, j + 1);
swapped = true;
}
}
// 如果在某次遍历中没有发生交换,说明数组已经有序
if (!swapped) {
break;
}
}
}
/**
* 交换数组中的两个元素
* @param arr 数组
* @param i 第一个元素的索引
* @param j 第二个元素的索引
*/
private static void swap(int[] arr, int i, int j) {
int temp = arr[i];
arr[i] = arr[j];
arr[j] = temp;
}
/**
* 打印数组中的元素
* @param arr 数组
*/
public static void printArray(int[] arr) {
for (int value : arr) {
System.out.print(value + " ");
}
System.out.println();
}
/**
* 主函数
* @param args 命令行参数
*/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int[] sampleArray = {64, 34, 25, 12, 22, 11, 90};
System.out.println("Original array:");
printArray(sampleArray);
sort(sampleArray);
System.out.println("Sorted array:");
printArray(sampleArray);
}
}
代码解析
- sort() 方法:这是冒泡排序的核心实现。它接受一个整型数组作为参数,并对其进行排序。
- 外层循环:用于控制遍历次数,每次遍历都会将未排序部分的最大值放置在正确的位置。
- 内层循环:负责每次遍历的实际操作,比较并可能交换相邻元素。
- swap() 方法:用于交换数组中的两个元素。
- printArray() 方法:用于打印数组中的元素。
- main() 方法:测试排序功能的方法。
注意事项
- 时间复杂度:冒泡排序的平均和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O(n^2),其中 n 是数组长度。但是,在最好的情况下(即输入数组已经是排序好的),时间复杂度为 O(n),因为内层循环不会执行。
- 稳定性: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,因为它不会改变相等元素之间的原有顺序。
- 空间复杂度:冒泡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 O(1),因为它只需要一个额外的存储空间来保存当前要交换的元素。
适用场景
冒泡排序适合于小规模数据的排序,或者当输入数据部分已排序时。由于其时间复杂度较高,不推荐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排序。
希望这段代码及其说明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冒泡排序算法。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,请随时告诉我。
评论区